(十九) 能食。烦倦。手足汗出。目微黄。常鼻衄。夫热则消谷。水谷留湿。湿甚生热。精微不主四布。故作烦倦。久则痿黄谷疸。当与猪肚丸。苍术换白术。重用苦参。(谷疸)

(三二) 述初病似疟。乃夏暑先伏。秋凉继受。因不慎食物。胃脘气滞生热。内蒸变现黄胆。乃五疸中之谷疸也。溺黄便秘。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恐犯太阴变胀。

绵茵陈 茯苓皮 白蔻仁 枳实皮 杏仁 桔梗 花粉

(三九) 饮酒发黄。自属湿热。脉虚涩。腹鸣不和。病后形体瘦减。起居行动皆不久耐。全是阳气渐薄。兼之思虑劳烦致损。议两和脾胃之方。(酒疸)

戊己加当归柴胡 煨姜 南枣

右胁高突刺痛。身面发黄。不食不便。瘀热久聚。恐结痈疡。(湿热郁蒸)

大豆黄卷 木防己 金银花 生牡蛎 飞滑石 苡仁

脉沉。湿热在里。郁蒸发黄。中痞恶心。便结溺赤。三焦病也。苦辛寒主之。

杏仁 石膏 半夏 姜汁 山栀 黄柏 枳实汁

一身面目发黄。不饥溺赤。积素劳倦。再感温湿之气。误以风寒发散消导。湿甚生热。所以致黄。

连翘 山栀 通草 赤小豆 花粉 香豉煎送保和丸三钱。

(三九) 心下痛年余屡发。痛缓能食。渐渐目黄溺赤。此络脉中凝瘀蕴热。与水谷之气交蒸所致。

若攻之过急。必变胀满。此温燥须忌。议用河间金铃子散。合无择谷芽枳实小柴胡汤法。(脉络瘀热)

金铃子 延胡 枳实 柴胡 半夏 黄芩 黑山栀 谷芽

由黄胆变为肿胀。湿热何疑。法亦不为谬。据述些少小丸。谅非河间子和方法。温下仅攻冷积。不能驱除湿热。仍议苦辛渗利。每三日兼进浚川丸六七十粒。(疸变肿胀)

鸡肫皮 海金沙 浓朴 大腹皮 猪苓 通草

(三二) 夏秋疸病。湿热气蒸而成。治法必用气分宣通自效。盖湿中生热。外干时令。内蕴水谷不化黄乃脾胃之色。失治。则为肿胀。今调治日减。便通利。主腑已通。薄味自可全功。平昔攻苦。

思必伤心。郁必伤脾。久坐必升太过。降不及。不与疸症同例。(疸后郁损心脾) 归脾丸。

(七十) 夏热泄气。脾液外越为黄。非湿热之疸。继而不欲食便溏。用大半夏汤通胃开饮。已得寝食。露降痰血。乃气泄不收。肃令浅。不必以少壮热症治。顺天之气。是老年调理法。(脾液外越)

人参 炙草 生扁豆 山药 茯神 苡仁

黄胆。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

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伤寒发黄。金匮黄疸立名虽异。治法多同。有辨证三十五条。出治一十二方。先审黄之必发不发。在于小便之利与不利。疸之易治难治。在于口之渴与不渴。再察瘀热入胃之因。或因外并。或因内发。或因食谷。或因酣酒。或因劳色。有随经蓄血。入水黄汗。上盛者。一身尽热。下郁者。小便为难。又有表虚里虚。热除作哕。火劫致黄。知病有不一之因。故治有不紊之法。于是脉弦胁痛。少阳未罢。仍主以和。渴饮水浆。阳明化燥。急当泻热。湿在上以辛散。以风胜。湿在下。

以苦泄。以淡渗。如狂蓄血。势所必攻。汗后溺白。自宜投补。酒客多蕴热。先用清中。加之分利。后必顾其脾阳。女劳有秽浊。始以解毒。继之滑窍。终当峻补肾阴。表虚者实卫。里虚者建中。入水火劫。以及治逆变证。各立方论。以为后学津梁。若云寒湿在里之治。阳明篇中惟见一则。不出方论。指人以寒湿中求。盖脾本畏木。而喜风燥。制水而恶寒湿。今阴黄一证。外不因于六淫。内不伤于嗜欲。惟寒惟湿。譬以卑监之土。须暴风日之阳。纯阴之病。疗以辛热无疑矣。方虽不出。法已显然。故不用多歧。恐滋人惑耳。今考诸家之说。丹溪云。不必分五疸。总是如 酱相似。以为得治黄之扼要。殊不知是言也。以之混治阳黄。虽不中。不致增剧。以之治阴黄。下咽则毙。何异操刃。一言之易。遗误后人。惟谦甫罗氏。具有卓识。力辨阴阳。遵伤寒寒湿之指。出茵陈四逆汤之治。继往开来。活人有术。医虽小道。功亦茂焉。喻嘉言阴黄一证。竟谓仲景方论亡失。恍若无所循从。不意其注伤寒。注金匮。辨论数千言。而独于关键处明文。反为之蒙昧。虽云智者一失。亦未免会心之不远也。总之。罗氏可称勤求古训。朱氏失于小成自狃。嘉言喻氏。病在好发议论而已。今观叶氏黄胆之案。寥寥数则。而于案中所云。夏秋疸病。湿热气蒸而成。其阳黄之治。了然于胸中。案中又有治黄也。而有非黄之论。揣其是病必求虚实。于是知其是病必辨阴阳。如遇阴黄。求治于先生者。决不以治阳之法治阴。而 人长命也。苟非师仲景而藐丹溪。博览群贤之论。

而不陷于一偏之说者。乌能及此。名不浮于实。道之得以久行也固宜。(蒋式玉)

徐评疸之变症不一。案中只有泻湿热一法。其余并无良方。不知黄胆之疾。轻者即愈。重者有黄水成窠。久而不化。变态百出。以至伤生。消水窠之法。不可不考。